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8期
编号:10444769
心理社会因素对中风后遗症预后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8-0725-01

    中风后遗症的预后除了与病灶范围及部位有直接关系外,与心理社会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现将心理社会因素与2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为我院1997~2001年住院病人,男18例,女6例,年龄61~78岁,均经头颅CT证实为中风,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发病后18~43天入院,入院时24例患者均已渡过急性期,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均有偏瘫,偏瘫侧肌力0~Ⅲ°不等,生活不能自理,无并发症。部分患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住院2~6个月,平均2.6个月。

    1.2 方法 26例患者的药物治疗大体相同,包括丹参、黄芪、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静脉点滴,脑益嗪、银杏叶片等口服。根据心理社会因素将26例患者分为A、B两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及家人对患者的态度及关心帮助程度,及患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情绪及行为反应,A组为社会心理因素较好组,B组为差组。

    1.3 结果 两组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中风后遗症预后影响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社会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略)

    2 讨论

    由表1看出两组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中风后遗症的预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由于中风后遗症的特点,它比其它躯体性疾病更易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身体遭受疾病的严重打击,生活不能自理且又无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心理社会因素对预后起着重要作用。在家人、朋友、单位等的关心、支持、鼓励、帮助下,患者多能树立信心,渴望康复,主要表现为积极配合治疗,主动锻炼,情绪稳定,从而使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程度,并发症少而较轻,死亡率大大低于B组。虽然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42.4%),但经抗抑郁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治愈率。而在消极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下,患者受到冷淡、嫌弃,得不到关心、鼓励、帮助,除身体外心理也受到严重打击,多表现为悲观、消极、绝望、不配合治疗、不进行积极锻炼,即使有锻炼恢复的愿望,由于得不到帮助而无法进行,患者并发症多且严重,死亡率高。抑郁症发病率极高,且抗抑郁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现代心身医学的整体论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由于医学的进步大多数急性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许多原来致死的疾病现在可存活下来,但没有痊愈而成为慢性病,慢性病人的队伍明显扩大,平均寿命延长。由于慢性疾病病程长且难以治愈,故除药物治疗外,要重视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以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200002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中西医科

    (编辑 刘静), 百拇医药